孩子盲目"追星", 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烟台心理健康老师来支招

2023-04-10 10:06:02 来源:大小新闻客户端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王鸿云)“喜欢听这位明星的歌,看他演的电视节目……”说起自己正在上初三的女儿小雨,市民赵先生有些头疼。他说,女儿特别喜欢这位明星,密切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就连头上的发夹都是带有这位明星名字或头像的。为了小雨的这个爱好,赵先生花了不少钱。但让他更担心的是女儿因为“追星”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耽误学习和正常成长。

类似的“追星”,小雨不是个例,不少家长也因此陷入了持续的焦虑中。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追星”?如何让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从盲目“追星”变为发掘偶像身上的可贵之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烟台九中心理健康老师解德荣,她将“追星”本质做了深入解读并为大家出谋划策。


(相关资料图)

解读“追星”本质:“理想自我”的情感寄托

说起“追星族”,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在中学生中,“追星族”人数众多,“追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追星”是为了情感上的需要,把“星”作为“知心朋友”倾诉心声;有的人“追星”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追求明星般的荣耀;也有人“追星”,仅仅是为了寻求刺激,调节单调的生活;更有不少人“追星”仅仅是为了顺从大众,赶时髦。

对于“追星”的本质,解德荣老师解释道:“追星”是指因为对明星的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的情感而产生的种种崇拜明星的行为。“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时期,中学生迫切需要一个真实的、看似完美的、成功的形象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即‘理想自我’,而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是大众传媒中最活跃的人,中学生容易将他们作为偶像,产生崇拜心理,出现‘追星’行为。”她说,偶像崇拜的实质是寻找一种心理寄托,是赋予偶像某些意义后,按照自己的方式相信并选择效仿,“追星”的过程其实让中学生产生身份认同和价值感。

摆正“追星”态度:获得更高自我认同

解老师认为,适度“追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孩子成长的力量,孩子会以明星优雅的谈吐、美丽的外表作为模仿对象,也能以追求明星的理想人格品质作为奋斗目标。

“很多明星并不只是因为有一张好看的脸,才会登上舞台受大家欢迎,他们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会受到大家追捧,学生应该从明星身上看到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解德荣老师说,在她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非常崇拜易烊千玺。当这名学生看到自己的偶像在拍电影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时,也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否能像自己的偶像一样坚持不懈、不怕辛苦。这便是摆正“追星”的态度,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自我认同感。

孩子也可能因为偶像而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这些活动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缓解了学习压力,也给孩子结识相同爱好朋友的机会。如果能在这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孩子将增强自信心,更加努力。

“但如果是盲目‘追星’,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解老师解释,比如有的明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只是依靠长得漂亮或者炒作而受到媒体关注,吸引了一群“追星”族。这样的明星有可能能力并不突出,不能给孩子起到正面的榜样作用。

家长正确引导:不盲目专横禁止

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追星”行为?解老师建议,站在家长的角度上,首先要做的便是理解孩子,绝对不能盲目专横禁止。

“偶像崇拜是孩子探索自我、渴望成功的一种体现。”解老师强调,作为家长首先需要正视孩子对榜样力量的需求。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追星”行为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该简单地斥责打骂,应以同理心理解孩子的“追星”行为。另外,不少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也比较叛逆,最反感家长干涉自己,如果家长专横地命令孩子不准“追星”,孩子不仅不会接受,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瞒着父母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所以父母不要在没有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盲目反对孩子“追星”。

因此,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家长最应该做的不是“堵”,而是“疏”,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从明星身上找到优点进行借鉴,让孩子所追的“星”成为她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将“追星”的热情转化为奋斗的动力。面对“追星”的孩子,正确引导便能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为避免孩子出现“沉迷式追星”,家长可以适当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其它兴趣爱好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解德荣介绍,父母可以建议子女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内涵。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