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五一兵工厂顶风冒雪北迁黑龙江

2023-08-09 18:14:11 来源:腾讯网

1950年冬,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时,重工业部正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兵工会议,会议的后半程就变成了部署紧急生产和战备搬迁的动员大会。

沈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兵工生产基地,鉴于离朝鲜(战场)前线较近,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军工局,于10月底下达了部分兵工厂紧急搬迁或分迁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地区的命令,计划新建8个兵工厂,其中包括坦克修理厂、大口径炮厂、大口径弹厂、枪厂、枪弹厂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沈阳五一兵工厂的工人们,冒着严寒投入到新中国成立后兵器工业的第一次大迁徙。

斗严寒高速完成战备搬迁

1950年10月29日下午3点多,24岁的石学铭和同伴们一起跟随厂领导踏上北上列车。他是沈阳五一兵工厂的青工骨干,报名去北大荒时,他甚至都没和家人打个招呼。火车一路没停,次日晚9时直接开抵北安城。

地处老北大荒腹地的北安城,寒风透骨,据记载当年北安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而沈阳在最寒冷的冬天也不过零下20多度。当晚,石学铭就住进了东郊的原伪满旧兵营,未来的六二六厂将由此发端。次日一早,工人们就开始工作了,石学铭被分配到厂部,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去西岗动员老百姓腾房子……

记者在沈阳市档案馆中,看到了当时沈阳各兵工厂关于此次搬迁的工作安排及情况汇报。各厂成立了搬迁领导委员会,从思想动员、组织计划、搬迁运输、厂房宿舍建设、设备安装到生产生活,统筹领导搬迁与建设复产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庆华厂职工自己动手扩建厂房。

没有施工队伍,职工和家属一起上。地冻三尺,就先用火烤,再挖槽立桩。住临时工棚、简易宿舍和简易厂房。为了早日把新工厂建成投产,他们夜以继日,争时间、抢进度,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边搬迁、边建设、边生产,支援前方。

沈阳的一些军工企业都是只用个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数千台设备、数千吨工具和材料以及数千员工的搬迁,接着又用了仅仅3个月时间完成了复建投产。其余工厂此后也陆续建成投产,创造了中国兵工建设史上少有的高速度。

一分为四的五一兵工厂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10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兵工会议,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巩固战略后方,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扩大与保存生产能力’的指示,决定将沈阳五一兵工厂按专业一分为四,向北满地区(黑龙江省境内)迁移。从1950年11月初起,先后在北安县建立三二工厂(枪厂),后命名为六二六厂;在齐齐哈尔市建立三三工厂(炮厂),后命名为一二七厂;在哈尔滨市建立二六厂(弹壳厂),后命名为四二三厂;在碾子山地区建立了三四厂(炮弹厂),后命名为一二三厂。”

就这样,1950年冬天,1631名经过挑选的员工以及800余名家属陆续来到北安。紧随而至的,是1358台套机器设备,以及3000多吨材料、工具。一时间,原本安静的小城北安热闹非凡。工厂里,不分昼夜地点炉生火,把冻土烤化,把水烧开,打地基,和泥垒砖……除东大营之外,城里的西岗、北岗、南大营等地日伪遗留房屋也全被利用。再加上周边百姓腾出来的民房,这些沈阳工人总算是有了立脚之地,从火车站到东大营,到处是拉爬犁、人抬肩扛地搬运货物的工人。

在那些工人的记忆里,那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繁忙的一个冬天,经常累得直不起来腰,但他们还得坚持。将机器、物资从北安火车站运送到厂里,他们没日没夜地干了45天。在此后更为复杂、艰难的安装、调试、恢复生产阶段,厂里到处贴着“宁可后方多流汗,不让前方多流血”“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等大标语。到1951年2月初,兵工厂新建和维修临时厂房3万多平方米,安装调试机器设备1400多台,设立了第一批的8个生产车间,一条完整的枪械生产线至此初步形成。

开足马力支援抗美援朝

“立刻试制生产50式7.62毫米冲锋枪”,上级的命令在这时下达到了庆华工具厂(即后来的六二六厂)管理层的桌面上。

朝鲜战场上甘岭阵地,高举50式冲锋枪庆祝胜利的志愿军战士。

虽说五一兵工厂就曾仿制生产过这种枪,但厂长尚耀武、总工程师赵瑞之等人心底很清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小批量边打边磨地生产是可以的,但如果在短期内实现大批量生产,则有许多难题或细节尚待完善,而且他们缺乏高精尖设备,图纸也不完整——北迁时原测绘图纸、工装工具部分遗失。再说原有生产的配套班底在人员结构上也早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再度生产几乎等同于重新试制。

1951年4月,从冰天雪地中走出来的庆华工具厂召开誓师大会:一切为了前线,只要能把美帝打回老家去,就是用刀削也要把50式冲锋枪生产出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赵瑞之领导的设计队伍满负荷工作,新绘制、修订图纸1200多份。生产一线人手短缺,就压缩机关干部并抽调后勤人员充实一线。

一时间,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经过再次修改、调整、设计,1951年6月,第一批2628支50式冲锋枪经驻厂军代表严格检验后,被插上优良产品的小红旗,装上开往朝鲜前线的军列。到1953年12月,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庆华厂向朝鲜战场供应50式冲锋枪35.8万支。

这次南厂北迁中,1631名工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条件优越的沈阳市,来到边陲小城北安建设六二六厂。他们顶风冒雪,艰苦奋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新中国军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